IMG_3395

媽媽剛剛發現這個月好少幫小孩拍照,每天跟小孩應付周旋的時間過得好快。

我想,圈圈已經進入什麼事情都要問「為什麼」或「這是什麼」的階段。

在似懂非懂的年紀,媽媽會先以平常談話方式說給他聽,然後再次用比較淺顯或是他懂得的方式解釋。

小孩記性好會牢牢放在心上,某一天會用在讓大人驚訝的方式說出口。

什麼都想自己來自己動手的結果,就是偶而會搞得媽媽很無奈或是火大。(好啦!媽媽脾氣很差就是了)

以前不愛吃的,媽媽慢慢餵他會加減吃;這陣子不合味的,只要一入口,立刻反胃乾噁然後吐出來。

媽媽我最最最........最忌諱的就是把嘴巴的食物吐出來這件事情!!!這會讓我大怒!!!!!

鍋燒烏龍他可以吃上一碗,隔天換鍋燒意麵(同一家店)他一口也不肯吃。

媽媽決定餓小孩,水果餅乾零食飲料都不能碰,外加午睡前牛奶也不給;餓一餐後小孩乖乖吃完晚飯。

很喜歡跟媽媽一起騎歐兜麥出門,慢慢騎著車無目的閒晃,或有時到全聯逛一圈,

享受舒淨微涼晚風,跟圈圈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是晚上溫ㄤ出門後專屬我們母子倆的活動。

給孩子足夠的愛、信任與安全感,圈圈算是(非常)活潑熱情外向的小孩。

這陣子要說有什麼壞習慣就是小孩喜歡打人,讓爸爸媽媽頭大!

圈圈打人,是想引起哥哥姐姐們注意,在他認知裡哥哥姐姐玩其它不理他時,他會藉拍打對方身體引起他們注意。

不管如何,拍打別人身體就是不對的!!!!

爸爸媽媽還在苦思該如何讓他改掉這個壞習慣。

 

【以下資料來源:2012-09親子天下特刊】

從幼兒能理解父母的語言與非語言反應的那一天開始,管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件工作。

管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並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
有的孩子很乖,有的孩子很皮,其實孩子好不好教,和心理學領域所提出的天生「氣質」有很大的關係。

一般來說,活動量大、堅持度高、反應強度強的孩子,比較容易帶給父母行為管教上的挫折。

反應強度強、較急躁衝動的孩子,會用打人的行為來替代。

他們打人並非故意攻擊,只是反映出他無法有效運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。

父母只要心平氣和的引導,孩子會逐漸以較成熟的情緒行為模式來取代打人行為。

當孩子出現打人、咬人、踢東西或丟東西等行為時,父母必須立即介入制止,不能袖手旁觀或是忽略,

否則孩子會以為你默許他的行為,而繼續使用這種行為來達到目的。

但是,父母也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,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打人的行為。

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:「你可以生氣,但是不可以打人。」

握住孩子的手,制止打人的行為,

然後把孩子帶開打人的情境,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:「你好生氣喔!你快要氣炸了!」 

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,在幼兒階段會出現的行為問題也大不相同。

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特質,採用適合的管教策略,就不會因為缺乏方法而感到挫折無力,進而產生憤怒的情緒,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圈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